【清风故事汇】(261)捐俸修桥 利在千秋

索 引 号:4309810018/2024-1929516 发布机构:沅江市行政审批局 发文日期:2024-04-19 信息类别: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魏沣,字汝衡,河南许州人(今许昌市)。据崇祯《浚县志》记载,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及第,出任浚县令。

在浚县城西门外,坐落着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桥——云溪桥,为嘉靖44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沣重修。这座石桥长60米,高10米,宽12米,式样美观,坚固耐久,中孔高大,便于舟船通行。

浚县古城的护城河是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也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主要水上运输线。自东汉末年至上世纪70年代初停航,卫河漕运延续了近1800年,是运输漕粮和官盐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

魏沣到任后,见卫河上的云溪木桥因年久失修加上洪水冲刷已经损坏,人们只能靠船渡来往,十分不便,便决心重修桥梁,便利民生。他带头捐出俸银采办原材料,在他的感召下,地方士绅、普通百姓纷纷响应、车载肩扛、络绎不绝地运送材料,不到半月时间就备足了建桥所需的各种材料,整个筑桥工程耗时仅百天。

相传,他主持修建云溪桥时,有人向他建议桥孔要修得多一些,小一些。这样,往来于运河上的大船无法通过,就只能在古城中转,当地就会多收一些税,老百姓也能增加一些收入。面对巨大的地方利益,魏沣陷入了纠结。是为当地百姓谋一点眼前利益?还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保持粮道畅通?思来想去,魏沣还是决定不能只看眼前,大丈夫应以天下事为重。他把当地乡绅和工匠召集起来说:“运河来往的不只是商船,还有运到全国的粮食。如果桥孔建窄了,我们确实会得到一点眼前的利益,可运粮船被耽搁了,天下百姓吃什么?”因此决定将桥孔加大加高,保证了运粮食的漕运船能够顺利通过。

清风寄语: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魏沣建起的石桥,不仅记录了他对民生的关爱,也记录着他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确的政绩观,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初心使命。要不被外物所诱,不被名利所惑,摒弃“插花”作秀的思想,树立“种树”发展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追求、“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放低身段干实事的奋斗姿态,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增强大局观念,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主动作为、大胆作为,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树立正确政绩观,在新征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