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十二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
沅江市“十二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2-15 13:45 信息来源:经济合作局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量: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根据《《沅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为在今后五年(2011—2015)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产业,实现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产业概况:“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各类纺织工业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从事纺织、织布企业18家,精干麻生产企业11家)。年原麻消耗量约6万吨,年产精干麻38200吨、开松麻16800吨、棉花加工9200吨,年纺纱10320吨、织布2140万米、成衣10万打。拥有固定资产5.2亿元;长麻纺设备3.5万锭,棉纺短纺设备3万锭,气流纺1000头,剑杆无梭织布机472台,有梭织布机224台,水溶布生产线6条,生产服装的高速平缝车300台,渔业绳网机械等178台。“十一五”末纺织工业总产值27亿元,实现利润9000万元,上交税金2500万元。

产业优势。一是初具规模,形成支柱产业。目前,我市纺织企业全部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总户数44家,其中规模企业29家,全行业从业人员接近2万人,为棉麻纺织企业提供棉麻天然纤维原料的农村劳动力超过10万人,形成了麻纺、棉纺、棉麻混纺、坯布织造、水溶布、无纺布、服装加工等为主,设计、科研、人才培养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近年来,我市纺织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与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平均在30%以上。“十一五”期间,29家规模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8亿元,资产规模达到23.4亿元,实现产值19.9亿元,实现税收3000多万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0%和14%。二是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纺织规模企业所投入的1.8亿元技改资金对原有的纺纱、织布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产品结构由原先的传统低档产品向中高档多品种新技术产品转身开发,产品由原来的10多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个品种,8个产品已进入省级新产品验收登记。三是龙头企业率先发展和产业集群呈现初步发展态势。我市29家规模纺织企业中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成为全市纺织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明星麻业公司是我省苎麻产业的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2008年依托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的“国家863”科研项目成果,率先在全国麻纺行业开展苎麻生物细菌脱胶产业化试验,经过4-6轮反复试验后,现已获得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开创了全国麻纺产业清洁生产的新纪元。沅江市有常年苎麻种值面积30--35万亩,原麻产量达6—7万吨,成为全国苎麻产量排名第一的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全市在苎麻纺织龙头企业的率先发展带动下,民营资本投入苎麻纺织行业比重增加,整个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棉麻纺织产业集聚也开始形成。经济开发区麻纺城、共华镇苎麻纺织产业基地、黄茅洲镇苎麻纺织产业基地、泗湖山镇苎麻初加工脱胶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近年来,我市纺织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仍然偏小。

2、劳动力资源呈现紧张。我市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局面。我市纺织产业岗位用工缺员1300余人。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在技术创新,自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应用有待提高。

4、企业处于半成品加工状态附加值不高。我市纺织企业目前的加工现状严格的说还只是停留在半成品加工状态,纺织企业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企业的产品应由单一的粗加工向多品种的精、细、深加工方向转变,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产业发展目标

2015年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3亿元,上缴税金8000万元,实现利润2.6亿元,生产生态精干麻烦11万吨,长麻纺13万锭,棉纺、混纺、短纺17万锭,织布15000万米,服装45万打,绿色农用麻类地膜5万吨,麻塑高分子复合材料100万吨的规模,并形成种植、剥离、脱胶、织造、印染、服装加工为主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四、产业发展重点

1、科技带头,拓展种植基地。苎麻产业化离不开优良的原料基地。“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抓好基地建设。一是抓好种苗工程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高产、高附加值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加快推广新品种,淘汰落后品种,力争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重点抓好共华、黄茅洲、草尾、泗湖山、南大等五大苎麻种植基地,力争年产优质苎麻种苗750-1000万株,优质苎麻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二要抓好先进技术推广。目前优质苎麻品种湘苎二号和中苎一号已在沅江推广上20万亩,继续推广“嫩梢扦插”和简易剥麻机等新技术。三要抓好科学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办示范点等活动,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让麻农自觉运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指导苎麻生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