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2-11-07 11:47 信息来源:中国沅江网 作者:发民和改革局 浏览量:

    “十二五”(2011~2015)期间,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沅江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科学跨越,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强县()的攻坚时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和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主题,突出战略抉择,谋划发展蓝图,严格规划实施,对于引领和指导全市科学跨越发展,全面实现“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极不平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紧紧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科学应对,顽强拼搏,围绕跻身全省县()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建设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带动,民营主体”三大战略,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
)现实基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年均增长12.7%(可比价,下同),为“十一五”计划的100%,其中一产业32.2亿元,二产业46.1亿元,三产业3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9%19.7 %11.4%,人均GDP1.74万元(2560美元),年均增长16.1%
   
预计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33亿元,年均增长19.4%,为“十一五”计划的106%,财政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4.6%,比“十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预计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不含私人建房),年均增长34.3%;“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16.5亿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44.3%,是“十五”时期的3.7倍,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历年投资总规模的50%以上。
   
预计2010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年均增长17%,为“十一五”计划的119.4%
   
预计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90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21.5%,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05.1%,年均增长15%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90个县()区县域经济考核中,从2005年起一直保持了20强的领先地位。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一大批优势企业的培养和项目的引进,特别是中联重科、“辣妹子”、“太阳鸟”扩产上市、通威饲料等战略投资企业和项目的成功引进,助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3.1:24.7:42.2调整到2010年的27.8:39.7:32.5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振兴沅江经济的重点来抓,全力招商引资,加强园区建设,确保了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8.8%提高到37.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6%,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比2005年增加65家。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亿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06.6%,年均增长23.6%;完成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年均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4亿元,税收2.3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7倍、1.7倍。机械、食品、纺织、林纸、化工五大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13.8%7.6%5.2%4.9%2%;其中机械、食品、化工三大产业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11.93.30.5个百分点。船舶制造、电子等产业异军突起,已逐步成为我市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落实各项扶农强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强农业优势产业为重点,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预计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8.96亿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22.4%,年均增长6.9%。农业内部结构中,林、牧、渔及服务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9%上升到2010年的53.7%;劳务经济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纯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2010年的59.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规模经营农户和企业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2个,比2005年增加57个;种养业规模经营户(公司、协会) 8860户,比2005年增加3210户。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大力实施业态大调整,构建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促进了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通信、网络、房地产开发以及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较快发展。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三下乡”活动,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连锁、配送、分销、直销、总代理、总经销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拓宽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领域。商贸流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3.5%上升到2010年的9%以上。
   
不断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2010年,预计完成旅游业收入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8%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基本建成了以光纤通信为地面骨干的传输网络、数字微波为补充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形成了以光缆、微波等多种传输技术相配套的广播电视网络体系。2010年,预计全市信息产业总收入2.8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6%
   
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调整和改善弱势群体住房供给。基本形成了商品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等比例协调的住宅供应体系。“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共开发居住用房202万平方米,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65.5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1%。廉租房建设从无到有,到2010年底累计建成廉租房面积11万平方米。
   
金融、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三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持续提高。预计2010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0.4亿元,年均增长14%;各项贷款余额52亿元,年均增长18%
    
二是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7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8.3%,比2005年提高了近9.8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结构正在变革。中心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13.6平方公里;人口由2005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7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预计达45.06%,比2005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独具特色的“魅力水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城镇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完成城镇主干道建设40公里,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主干网络;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启动了“五湖连通”工程<1>、旧城区改造、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了蓼叶湖、小叶湖、郭家湖3个公园和市民休闲广场;中心城区天然气、城镇自来水、园林绿化、街道亮化、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建成了赤山大桥、茅草街大桥、S204S202线、白沙千吨级港口码头、百合汽车站,以及南大、竹莲等6个农村客运站;完成了乐漉线的改造;修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启动了黄茅洲大桥建设。
   
电力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全市电网结构大幅改善,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和户户通电。全市供电量由2005年的4.17亿度增长到20106.7亿度,年均增长15.2%
   
园区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加快了沅江经济开发区及南嘴、三眼塘、南大、草尾、茶盘洲等5个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启动了船舶产业园的建设。累计建成道路30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2万平方米,完成了2000亩土地的土方平整,修建安置房50栋,安置拆迁户300户。沅江经济开发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即通电、通路、通水、通气、通网络、通电视、通公交车及土地平整。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86亿元,整修加固堤防317公里,抵御洪水能力显著提高。改扩建总装机6.9KW的排灌泵站410处,防洪排涝及灌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河道整治、安全饮水、水库山塘建设等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7.2%。加快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库区开发、土地复垦整理、以工代赈、商品粮基地建设,夯实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的整体搬迁;完成了20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6个村级卫生室、62个村体育设施;改扩建4个乡镇卫生院、11个乡镇文化站、17所中小学校、5个社区服务中心()以及18个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的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不断壮大——
   
一是劳动就业持续扩大。2010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达13万人,比2005年增加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5年来共有1.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0万人。
   
二是社会保障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6万人、失业保险3万人、工伤保险1.6万人、生育保险2.1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0.3万人、0.9万人、0.4万人、0.2万人、1.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万人,占应参保人数80%以上。
   
三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6%;一、三中成为省级示范高中,职业中专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四是卫生事业方兴未艾。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乙类传染病计划免疫接种率99%以上,成功抵御了重大传染病的传播与蔓延。2010年医疗机构平均床位使用率60.3%,比2005年提高19.7个百分点;新农合参加人数达51万人,参合率达到97.6%
   
五是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五年来,累计推广和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36项。申请专利344项,实施市级专利资助项目29项,实施专利138项。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我市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标。2010年全市总人口74.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文物、气象监测、民政优抚、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及残疾人事业、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一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重点加强了对造纸、纺织污染企业的整治。全市关停小造纸厂8家,小麻纺厂26家。投资近8亿元完成了沅江纸业、林源纸业、金太阳纸业及明星麻业的扩产治污改造、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净削减化学需氧量1.43万吨,削减率25%;二氧化硫1448吨,削减率13%,主要污染物减排达标排放。全社会能耗总量控制在149.8万吨标准煤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4.4%
   
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气体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2005年下降了20.5%5大河流<2>地表水达到国家环境质量Ⅱ类,比2005年上升了一个等级。洞庭湖水质由V类改善为Ⅲ类。
   
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8.5万亩,更新农田林网控制面积7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66万亩,立木蓄积量2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8%,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洞庭湖湖泊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保护,湿地功能增强,生物鸟类鱼类品种及数量增加。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全市累计建设用地12400公顷;“十一五”期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4580.9公顷,新增耕地930.7公顷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5.76万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02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3968.4公顷1909.6公顷
   
改革开放不断扩大——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将原有的36个乡、镇、场调整合并为11122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有的402个村、29个社区调整合并为205个村、33个社区。随着国家粮、猪、油、渔直补以及取消农业税、中小学生学杂费全免、“普九”教育债务化解等政策的实施,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在益阳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工作,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和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是大力推进乡财市管乡用、税费协控联管改革。建立了乡财市管乡用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和政府主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税收协控联管机制,实现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强化了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保障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三是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监管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各类投资项目近200个,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5年累计争取上级投资近40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5亿多元。
   
四是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在益阳市率先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理顺了政务窗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并联审批,联审收费”机制,严格规范了审批行为,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理顺了部门单位职责关系,提高了行政效能。
五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299个,入园项目41个,引进内资132.7亿元,外资3255万美元。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产业培植的“助推器”、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十一五”时期虽然遇到了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通过全市74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比预想结果要好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社会中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产业竞争能力不强,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的状况仍然存在。市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二是生产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发展难度加大。土地、资金、环境、体制等制约严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缺少重特大项目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难,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环境仍然不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公共服务与民生诉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分配、医疗、教育、文体设施、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对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
)发展环境
    “十二五”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我市作为内陆欠发达城市,目前正处于加快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发展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区位环境借力点增多。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南进入了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设,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沅江地处洞庭湖中心,作为长株潭“3+5”城市群③重要组成部分,已主动融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配套产业,实现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借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环洞庭湖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随着东部发达地区成本、人才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部分产业实施“退二进三”<4>等情况的变化,我市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承接的重点县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完全可以借助区位环境优势的提升,实现沅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政策环境助推力增强。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增长减缓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的时期,随着各国加强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世界经济呈恢复性增长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中央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着重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结构,抑制通胀长时期高位运行。国家产业政策更加明晰,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省已明确了七大新兴产业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全省强县扩权、财政直管县政策的推行,将给市县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央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关注民生和公平正义,将出台一系列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和取向是: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期、重大基础设施完善期、民生体制改革创建期。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取向将有利地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支撑面增宽。沅江粮、油、棉、麻、渔、桔、猪、蔬菜、木材、芦苇等农产品资源丰富,有利于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沅江已形成了机械制造、林纸板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船舶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有利于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沅江湿地及水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亲()水型产业<5>和湿地生态旅游业;沅江人力资源丰富,可挖掘内在潜能,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执行“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发展主题,注重夯实发展基础,凝聚发展合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是我市“十二五”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我市总体已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具备了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机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继续坚持科学跨越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跻身全省经济强县()发展目标不动摇,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战略,突出转方式、强基础、扩总量、快发展,大力推进“四化”、“两型”<6>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环洞庭湖经济圈核心城市,实现跻身湖南省经济强县()发展目标。
   (
)指导原则
    1、坚持集群发展。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合、要素集中”的原则,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做大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产业,形成特色明显,上下游关联,资源优势互补的规模化产业集群。突出错位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地域性品牌;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靠大靠强,大幅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推进思路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和应用知识产权<7>,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3
、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政策发展稳定相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统一。
4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加快和谐沅江建设,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
)发展战略
    1、工业强市战略。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开发园区、龙头企业、优势产业、优良品牌;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提高工业对市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工业的强势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市的新跨越。
    2
、城乡统筹战略。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3
、绿色发展战略。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倡导绿色政绩,强调绿色增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8>、循环经济<9>和低碳技术<10>,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绿色沅江。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
)发展思路
    1、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导向,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经济强市的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转变,由地方性服务业向区域化服务业的转变。
    2
、扩投资,促消费,拓展内需空间,增强发展驱动力。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不懈地抓好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民生保障工程,把释放消费内在潜力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优质产品和特色品牌、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抓改革,推创新,完善发展机制,挖掘内生增长力。加快改革开放的实质性突破,以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为导向,着力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注入动力和活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培育形成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
、重统筹,强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发展均衡度。以建设和谐沅江为导向,把统筹发展城乡各项社会事业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坚持民生优先,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均衡度。
   5
、优环境,固基础,抓好政务服务,增强发展承载力。以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提高经济运行承载能力,优化发展软硬环境为导向,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重大的综合性举措,牢牢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五)发展定位及功能分区
    1、发展定位:将沅江发展成为在全省享有盛誉的、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长株潭益城市群卫星城市;以湿地旅游、生态宜居为特征的“魅力水城”和环洞庭湖经济圈中心城市。
   2
、发展方向:以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区、先进制造业<11>集聚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宜居<12>新城区、环洞庭湖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将沅江打造成湖南省先进制造、绿色农业、湿地旅游、生态宜居的特色城市。
   3
、功能分区:根据我市自然资源分布与地理条件,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分区原则,将全市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大类。
重点开发区:包括沅江城区、三眼塘全镇以及其它乡镇镇区,总面积158.3km2,占全市国土面积7.8%;人口21.1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9.6%,其中城镇人口18.46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70%。争取将沅江城区、三眼塘镇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包括赤山岛、漉湖芦苇场、南洞庭芦苇场以及保民村作为生态限制开发区,总面积1066.8km2(含南洞庭湿地保护区核心面积170km2),涉及  7.12万人;黄茅洲、阳罗洲、共华、泗湖山、茶盘洲、草尾、南大膳、四季红镇除镇区以外的区域作为农业限制开发区,总面积794.5km2(含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06.8km2),涉及人口43.1万人。合计全市限制开发区面积1861.3km2,区域总人口50.2万人。该区域内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
禁止开发区:包括南洞庭湿地保护区核心面积170km2,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06.8km2,总面积676.8km2。该区域内实行以保护为主,严格禁止开发利用。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GDP达到233亿元,年均增长15%(现行价,下同);人均GDP33600元(5000美元),年均增长1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3:51.5:29.2左右;
   
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8倍;
   
实际利用内资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年均增长8%以上;
   
农业总产值8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
   
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年均增长21%以上;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5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全市总人口75.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城镇化率达51.5%
   
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就业65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完成上级约束性指标。
    (
)战略任务
    1、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与培育形成产业链并举,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重点抓好机械制造、林浆纸板、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规模扩张。
   
以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特种电机、数控机床、农用机械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实现产业聚集和集群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7.2%以上。
   
以“辣妹子”食品为龙头,依托我市优势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肉类、水产品、粮油、果品及蔬菜加工。大力提升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专业化协作,促进食品工业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3.4%
以沅江纸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林浆纸板产业。力争沅纸12万吨轻型纸、30万吨高档白卡纸、金太阳纸业9.8万吨杨木化机浆及20万吨白卡纸、万森木业5m3人工软木林改性增强型材等项目竣工投产。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2.5%
   
以明星麻业、琼泰服装为龙头,重点攻克麻纺纤维变性处理、定型、染色和色织布等关键工艺技术,引进知名服装设计、制造技术设备,逐步形成以苎麻纺织和名牌服饰为特色的纺织工业格局。重点抓好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集群开发、琼泰服装加工城、德天牛仔布、鑫海鱼网扩产上市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产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19.2%
   
以赤峰农化和万家丰生物农药为龙头,引导化工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开发高精细化工产品,形成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行业实现产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5%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握国际国内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太阳鸟”为龙头,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授予“益阳(沅江)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的契机,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和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工程船舶、复合材料船艇、运输船舶、公务旅游船舶,大力开发钢质油船、液体化工程船、液化气船、特种玻璃钢船艇。充分利用“太阳鸟”公司上市扩产及国防经济动员小型船艇中心的机遇,快速扩展游艇生产规模,打造国内游艇生产龙头,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加快金瀚船舶第二期工程、益阳中海船舶、帝豪舾装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船舶制造和舾装配套企业,规范和整合现有船舶制造企业。到2015年,全市年产钢质船舶能力达到80万载重吨,各类游艇生产能力3000艘,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增长1倍以上。
    
以漉湖风力发电为重点,积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漉湖风力发电场的开工建设;大力引进生物质发电;扩大秸杆能源化利用规模;加快农村用户沼气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及太阳能利用、风能路灯的推广使用;鼓励符合政策的大中型企业扩建热电联产工程;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建设初具规模。
   
以谦益电子、三屹数码、德天新能源等企业入驻沅江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推进电信、广电、宽带“三网合一”,加强经济社会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建设。在沅江经济开发区设立电子工业“园中园”,在扩大现有企业规模基础上,积极引进电子整机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力争光大电线电缆、高端电子元器件、锂电池隔离膜等项目尽快落户。
    
——加强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建设沅江经济开发区、船舶产业园和三眼塘、南嘴、草尾、南大、茶盘洲等工业园区,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省内乃至全国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生产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产业方向、建设布局和开发顺序,集中建设环保设施和水、电、气、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园区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形成一批分工专业、配套紧密、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沅江经济开发区空间开发,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争取扩大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含船舶工业园),将琼湖街道双凤社区、三眼塘镇河渡桥村、竹莲工业小区等纳入沅江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把沅江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重要产业发展区和产业升级带动区,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省级开发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引进项目100个,利用内外资1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到2015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2.6%;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32.4%;实现税收5亿元,年均增长27.2%
    
沅江船舶产业园规划面积8000亩,首期开发核心园区3500亩。加强园区规划和管理,努力把船舶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材料游艇制造基地、最大的内河工程船舶制造基地,湖南省最大的钢质船舶制造基地。“十二五”期间规划引进船舶制造及舾装配套企业达到20家以上,实际利用内外资20亿元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
    2
、促进农业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以推进土地经营流转为方向,以实施标准化为手段,以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物理农业<13>、工厂化农业<14>、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立体农业,形成产业带动、装备先进、服务完善、保障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突出规模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种植集中,养殖成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扶植种养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田园化、水利化、良种化和机械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推进50万亩优质稻基地建设;实施经济作物优质工程,推进40万亩高产油料基地、30万亩优质苎麻和优质棉花基地、8万亩绿色(有机)柑桔基地建设;实施“菜篮子”绿色工程,推进1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00万头生猪、3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18万亩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实施平原绿化工程,推进40万亩速生丰产林、10万亩长江防护林、10万亩退耕还林、6万亩防沙治沙造林等项目建设;实施林、芦、纸一体化工程,推进45万亩高产苇田及湖洲建设。到2015年,力争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5%以上。抓好草尾镇“湖南省现代农业示范镇”的项目申报和建设,“十二五”末全市土地经营流转面积达50万亩以上,占全市耕地面积60%以上。
   
——突出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动适应消费需求,依托我市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柑桔、蔬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消费品工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特别是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培训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加工、流通环节。到2015年,力争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以上。
   
——突出市场开拓,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优质农产品认证体系,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环节等全过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统防统治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积极抓好草尾粮食、蔬菜批发市场、城区水产品批发市场、黄茅洲苎麻交易市场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继续完善农技推广、金融信贷、信息服务等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到2015年,力争农产品商品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以上。
   
——突出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产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以种养为重心向种养加并重转变,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生产向采用先进实用技术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从事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向发展劳务经济方向转变。一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30%以上;农村商贸物流、观光休闲农业等服务业的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二是通过推广良种和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增加收入,到2015年品种优良率达98%以上,优质率达95%以上,农业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三是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增加收入,到2015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亿元以上。
    3
、拓宽服务领域,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以社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为方向,围绕建立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助推力。紧紧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中小型企业小额贷款和信用担保公司等;支持“太阳鸟”、“辣妹子”食品、“鑫海渔网”等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2015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年均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82亿元,年均增长10.4%。加快发展仓储、货物配送、冷冻物流、鲜活农产品直达等形式的现代物流,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序承接服务业转移。在经开区竹莲工业小区布局现代化物流园,打造湘北地区具有极强辐射力的农机市场、石材市场、农产品集散市场。新建草尾农资配送中心、三眼塘、南嘴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以现代商贸、社区服务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消费扩张力。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贸、集贸以及粮食、苎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和引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等新型业态,全面提升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到2015年力争出口贸易额达到7500万美元,比2010年翻一番。加快发展信息、中介、养老、生活保健、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站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扩大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和物业服务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突出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特色服务业,提升品牌竞争力。整理和挖掘沅江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着力打造“洞庭湖中心湿地生态旅游”品牌,重点建设“一点两线”,即沅江城区中心点,东线“洞庭湖湿地中心生态旅游线”,西线“湖乡休闲度假旅游线”。借助城区“五湖连通”、“魅力水城”建设,开发城区两江五湖游;充分发挥赤山岛地理、人文、景观等优势,将赤山岛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岛;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湿地、渔业等特色资源,开发洞庭湖中心湿地旅游和观光休闲旅游。推进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相互衔接,完善餐饮购物、休闲等配套设施。大力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力度,推动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镇化全面提速。要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探索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在遵循城乡发展建设差别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促进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城乡发展的协同度、融合度。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南接南进<15>”,对接益阳长沙城市群,加快发展和形成城镇空间发展体系。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和管理,建设“魅力水城”。规划面积由2010年的13.6平方公里扩展到2015年的18平方公里,人口由2010年的14.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0万人。重点抓好南洞庭大道、桔城大道延伸、狮山路、城区环湖路、东西城区连通等主干道建设,改扩建道路98公里,完成桔城新区水厂 (三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新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的用水供应;扩建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建8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完成城区垃圾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350吨。加强蓼叶湖、小叶湖、郭家湖、琼湖、后江湖、石矶湖等公园以及桔城广场、南洞庭滨水风光带等园林设施建设和管理,搞好市区美化、绿化、亮化,创建省级园林市区。加快城区“五湖连通”综合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工程建设,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生态宜居,文明秀丽的“魅力水城”。
   
加强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村的区位条件、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加强道路、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供电、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镇发展功能。大力推进三眼塘镇新农村示范片、草尾镇现代农业示范镇建设,加大南大、南嘴、黄茅洲等区域中心重点镇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加强房地产、商贸市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承载功能。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改建卫生厕所、畜舍禽圈、垃圾清运等设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文明城市创建。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加强文明城市创建。争取2012年申报省级卫生城市;2015年申报省级文明城市。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深化“平安沅江”创建,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三是推进“诚信沅江”建设,创建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四是建设繁荣富裕秀美和谐文明的新沅江,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五是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六是抓好环保项目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七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加快构建全市交通主干网络,缩小与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交通大发展。
加快公路建设,力促公路网络扩容升级。①打通沅江与外界的快速通道。修建南益高速公路,构建沅江至益阳、长沙、湖北南北出口对接;积极争取修建常德至汨罗(大荆)高速公路,构建沅江至岳阳、常德东西出口的对接。②新建和改造升级主干公路。将茶草线、乐漉线、河南线、长白线、八永线、莲百线6条县道206公里升级为省道;204公里乡道升级为县道、400公里村道升级为乡道。新建或改建四共(四季红、阳罗、黄茅洲、共华)南北轴线公路、沅江—长益常轻轨连接线(沅江城区—保民—张家塞—泉交河)。③继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改扩建通畅水泥路总里程2800公里,通达砂石公路40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新建大型桥梁,健全路网结构。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黄茅洲大桥尽快建成通车;争取保民垸大桥、四季红大桥、幸福大桥(南大—茶盘洲)在“十二五”期间立项,确保其中1座开工建设。
   
加快运输站场建设,促进客货流通。发挥百合汽车站场的作用,整合城区两个汽车站,实现城区人流、物流的相对集中;加强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新建客运、货运站21个,停车场21个,建设农村招呼站400处。
   
发挥水运优势,加强港口、航道建设。重点疏浚蒿竹湖、东南湖、塞阳运河3条内外河航道等210公里,重点建设好白沙港口二期、城区水上旅游客运码头、南大港区码头等。
   
立足长远,谋求发展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积极争取荆益铁路南县—益阳段项目列入全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并尽早开展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将长株潭城际轨道“汩罗—益阳—娄底—衡阳”线路走向途经沅江,建成环洞庭湖城际铁路,形成便捷的铁路交通网络。
    
——加快电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和农村电网结构,增强供电负荷及安全性,更加有效地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规划新建光复、漉湖、三眼塘3110KV变电站,增容改造琼湖、丁家坝、草尾、宝和4110KV变电站;同时,增容改造435KV变电站,新架设14110KV435KV线路,配套改造低压线路及配变台区。积极争取沅江220KV输变电工程落户黄茅洲。加强用电管理,完善配套服务,减少电能损耗浪费,有效节约能源。2015年全市供电量达9.6亿度,年均增长7.5%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
突出防洪减灾。以城市防洪为重点,完善堤防加固工程。实施共双茶垸、民主垸、保民垸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加快草尾河等6处河道整治和洞庭湖沅江部分干流疏浚治理;争取完成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除险加固浩江湖、枫树坝、高湖等17处中小型水库、垸内渍堤40公里,以及外西闸、向南闸等11处大型水闸,新建中心城区节制闸4处。
   
加强民生水利。以大通湖垸大型灌区建设为重点,搞好排灌设施和疏理沟渠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加快胭包山、浩江湖、赤山等3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兴林抑螺、兴芦抑螺、水利抑螺、人畜同步防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移民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抓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城区“五湖”治理为重点,加强胭脂湖、榨南湖、白沙长河等小流域地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严格控制地表水的污染和地下水开采;加强赤山、三眼塘等小流域地区的水土保持,以及万子湖、目平湖及漉湖水系等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环境与发展“双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沅江”。
    
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经开区污水集中处理、“五湖连通”工程建设;抓好沅江纸厂、明星麻业等12个重点污染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以及南大建材厂等9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达标排放。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油”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省柴节煤灶、节能电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使用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上落后产能、淘汰设备等项目,大力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确保新的污染源得到控制。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优化农村环境。大力推广生物酶化苎麻脱胶和制浆造纸、畜禽及鱼产品高级蛋白饲料化处理等减污降耗技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大植树绿化力度,加强洞庭湖中心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控制湿地开发利用,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确保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坚持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推进土地复垦整理,增加土地有效供给,实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注重土地可持续利用,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用地2420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2466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380公顷。2015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5.78万公顷,稳定基本农田5.02万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54.8%;土地产出率15万元/公顷。
    5
、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完善社会管理,突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设施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发展均衡化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强市,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优化教育结构,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序推行免费中职教育,更加关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15年,力争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56所,幼儿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努力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搬迁,确保全市残疾少儿入学。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合格学校标准,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100%。加快职教培训中心建设,职高在校学生与普通高中人数达到1:1。加强企业员工、下岗人员再就业和新型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沅江技工”品牌。
   
——加快发展科技科普事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体系。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着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名牌、专利技术。建立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市科技馆。加强农、林、牧、渔、农机、水利、农村能源以及工业、建筑等领域科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扩大科技推广覆盖面,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力争5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00项,申请专利780项,实施专利390项。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和提高效率相结合的公立医院投入、运行和监管机制。加大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十二五”期间完成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和市卫生监督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血防院住院大楼新建以及阳罗、黄茅洲、南大中心医院和万子湖乡卫生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等改扩建。加快村级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体、广电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素养。“十二五”期间新建市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馆,集大型室内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培训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现代高科技影院、网络会所于一体,修建户外雕塑群、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新建或改建乡镇数字影院、社区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节目制作和传输公司化。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增收计划”。以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展创业空间,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鼓励和引导全民创业,劳动致富。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计划”。坚持广覆盖、保基层、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主体,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突出解决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到2015年,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全市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4万人,失业保险3.5万人,工伤保险2.5万人,生育保险3.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住院费用实际补偿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弱势群体帮扶计划”。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扶贫、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加快老年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养老以及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养老助残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和城乡医疗救助标准逐年得到提高。“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乡镇敬老院按标准改造达标。加大廉租房、城市棚户区改造、渔民上岸定居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居者有其房。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努力实现预定的人口目标。全面推行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计划生育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加强工、青、妇工作。加强职工维权帮扶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在服务大局和服务职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大力提高妇女儿童素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进步。
加强档案史志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综合档案馆、2个乡镇档案馆建设,争取达到省级以上达标档案室133个,占全市档案室78%,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扎实做好市志、党史编纂工作。
加强气象预报与监测。构建“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危害。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点等气象资源利用项目建设。
——加快“和谐沅江”建设。
紧紧围绕创建“平安沅江”、“法治沅江”、“和谐沅江”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队伍建设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完成市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市司法局行政业务用房、市公安系统业务用房及城市防控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与规划执行

    (一)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必须坚持领导重视规划、项目支撑规划、资金保障规划、政策配套规划、全民实施规划的规划保障和实行体制。
    1
、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沅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要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进度要求,落实领导责任,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
——创新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沅江的发展。只要有利于沅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大胆的试,大胆的闯,突破各种体制机制制约,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创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单一的传统产业结构向战略性、科技型、效益型的新兴产业领域调整;由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先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和项目;推进科技进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技术问题,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规模经营,加强园区建设,扩大产业和项目的承载力;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坚持集群发展。
    2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加强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深化政府收支分类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预算支出的约束性。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抓好城建投、交发投等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16>,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以及新型实用人才;重奖有功人士,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给予特别优待,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创业环境,为沅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加强对关注国计民生的水、电、气、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成本审验,完善价格听证制度,促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的形成和资源的节约。探索建立土地开发补偿机制和集镇土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扶持加工贸易,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多形式多渠道扩大出口。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3
、加大融资力度,夯实发展载体。以扩大投资为重点,抓好立项争资、招商引资和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建设、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招商引资。强化科学招商理念,坚持内资与外资、引资与引智、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措施和办法,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和包装,加强招商引资的对策研究,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实施招商项目跟踪制度,提高招商项目的落户率和开工率。进一步做好投资者的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做好“稳商工作”。
   
——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沅江设立办事处。加强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搞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抓好融资平台建设。盘活经济资源,搞好城市经营和交通经营。按照“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市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城建、交通投融资运行机制,盘活城市资产,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提增融资速度,筹措建设资金。
  
——鼓励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实行非禁即入。鼓励兼并、联合投资、控股等形式,集中资金做大做强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上市企业融资,将部分已建成且效益好的项目,通过转让股权、经营权等方式,置换资金滚动发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引导社会力量资金进入金融、科研、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突出项目建设。加大立项争资力度,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加强项目策划、编制和申报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立项争资考核和奖励制度,实行市级领导及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紧紧盯住,跟踪对接,把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工作落实到位。明确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责任主体和推进程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市级领导挂帅,部门协调联动、跟踪服务、督促检查,项目单位实施落实的重点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4
、加强政务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运用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环境优化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约束。
   
——打造效能型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快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取向,以推动部门行业发展、绿色GDP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行政问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效能。规范审批和收费行为,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坚持和完善听证制度。切实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推进司法公正。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推进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行政管理法制化,提升法治软实力,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法制保障。
   
——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坚持“打防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和信访、安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广泛发动群众,着力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重点打击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全感的各类犯罪,认真及时查办敲诈勒索、恶意伤害企业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的违法犯罪案件。大力化解乡镇村级债务,确保基层政体稳健运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打造“诚信沅江”。强化全民诚信意识,创建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市民,逐步在全市形成诚实可信的良好风尚。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定期向社会公开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信用情况,加强各类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和打击假冒伪劣、欺诈行骗、逃税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规范和执行招投标制度,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制度。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督促企业依法纳税,公平竞争,认真履行合同,遵守市场规则。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教育、监督、约束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规划执行。“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明确政府职责,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本规划的实施。
    1
、加强宏观调控,注重规划执行协调。按照加快“三化”建设进程的要求,研究制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加大本级政府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重要领域的扶持与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按照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改革开放的统筹协调。
    2
、加强分类指导,明确规划执行职责。本规划涵括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强化规划的执行责任。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重点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等措施,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为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良好环境;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运用公共资源尽力完成;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管理等社会和管理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治手段,并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手段加以实施;规划确定的体制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务必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3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规划执行力度。加强规划实施统计监测、干部政绩考核等制度的建设,搭建规划实施的制度平台。健全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和年度计划相衔接,取向目标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彼此支撑的规划体系。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部门规划相互协调,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市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按程序由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定。规划实施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市政府适时提出议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注 释:
    <1>沅江城区“五湖连通”工程:通过开挖人工运河、修建节制闸、桥梁等将沅江城区内上、下琼湖、蓼叶湖、后江湖、石矶湖进行连通,配套污水管道铺设、泊岸护坡、沿湖道路及风光带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洞庭湖水系贯通,营造沅江城区秀美清澈的湖光风景。
    <2>
沅江市境内“五大河流”:沅江辖区内有湘江、资江、沅水、澧水四水及蒿竹河。
    <3>
湖南省“3+5”城市群:即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娄底市、衡阳市。
    <4>
“退二进三”:因环境污染治理,将原来已建的工业企业(第二产业)迁出中心城区进而发展第三产业。
    <5>
()水型产业:依托沅江市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亲水型旅游业”、船舶制造及水上运输业、“绿色农业”、“畜牧水产业”以及耗水型造纸、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
    <6>
“四化”、“两型”社会:“四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两型”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7>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通常分为两部分,即“工业产权”和“版权”。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8>
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包括两项外延:一是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发展对环境影响小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
    <9>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信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
    <10>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可分为三类: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11>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
    <12>
生态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13>
物理农业:是物理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环境,促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抗生素等化学品的信赖以及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得高产、优质、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可划分两大部分:物理增产优质型农业、物理植保农业。
    <14>
工厂化农业: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工厂化农业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组织和安排农(畜禽)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15>
沅江城区“南接南进”:根据沅江市“长株潭益城市群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沅江中心城区的发展及其交通将加快与位于南部的益阳市、省会长沙市的推进和对接。
    <16>
项目代建制:是一种由项目出资、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按照建设项目工期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