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2-11-08 11:35 信息来源:中国沅江网 作者: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量:

 

2006年至201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战略机遇,实现超常跨越,构建和谐沅江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本规划的制定立足沅江市情,把握时代特征,突出战略抉择,坚持发展主题,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新阶段。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综合实力确保益阳第一,努力重跻全省十强的“110”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三化一开发”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更趋优化。预计2005年全市GDP总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13.5%,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0%的目标。完成财政总收入2.2亿元(剔除农业税近5000万元影响,按同口径计算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2.7亿元),年均增长1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年均增长17.8%。实现农业总产值28.8亿元,年均增长9.7%。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亿元,年均增长13.4%。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为“十五”计划目标的两倍。五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179元,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2000元,年均增长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31.2∶36∶32.8。农业生产由单纯增产向增产增收转变。工业活力增强,造纸、纺织、食品、机械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
  2、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全市289家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实现资产转让,大多数企业完成了职工身份置换,通过改制累计盘活存量资产7亿多元,民营为主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新的农村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不断深化市乡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中心组建并规范运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效。五年来,全市共引进重点项目68个,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24亿元,直接利用外资4000多万美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43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累计出口创汇1.2亿美元。
  3、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白沙大桥、沅益一级公路、县乡公路改造、白沙千吨级港口先后完工并投入使用。沅茅大桥、赤山大桥、南茅公路建设相继启动。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五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128处,培修防洪大堤52公里,维修建设山塘320口,吹填两水夹堤堤段34公里,结束了沅江两水夹堤的历史。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沅江大道、巴山路建设基本完成,新源路、庆云山路、中山路得到全面改造,美世界商业广场、自来水三厂等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城区面积拓展达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发展达26.64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5%。城区规划建设了农业科技园和科技工业园,累计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园区设施初步完善。
  4、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政治大局保持稳定。“十五”以来,全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积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推进农村“两网”建设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湖乡特色文化得到发掘和弘扬。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全国县级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等称号。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通信、统计、档案、民政、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政治大局基本稳定。
  “十五”时期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成绩来之不易。这是73万沅江人民始终以一种兼容并蓄、诚信勤劳的浩荡胸怀和创优争先、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认真实践“超常跨越的发展定位,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110’的发展目标”这一整体思路,大力推进“三化一开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旅游开发)的结果。“十一五”期间要继往开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超常跨越的发展定位不动摇,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必须坚持“110”的发展目标不动摇。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总体上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宏观环境方面
  --有利因素:一是全球经济走势趋好,将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球产业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好势头也将延续。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可望达到4%以上。二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沿海地区对劳动密集型、资源指向型产业的限制加重,这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给我市带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三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在产业布局、项目布点、资金扶持等方面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支持。四是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湖南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成员,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更加紧密。长株潭一体化的纵深推广和洞庭湖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将有效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五是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需求。我国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和整个社会需求变化带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升级和转型,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形成,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
  --制约因素:一是国际关系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风云莫测,对我市相关产业的影响较大。强权主义、恐怖主义、贸易摩擦、能源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是资源依然紧张。国家调控土地、缩减信贷等政策仍将在一定时期延续,对我市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三是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
  2、沅江环境方面
  --加快发展的优势:一是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已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到跨越式增长的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支柱产业顶托市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内源性经济日趋成熟,外源性经济不断壮大。这些都为沅江在“十一五”期间超常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区位优势进一步明显。随着“十五”期间我市和周边县市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沅江成功融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接受沿海及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大大提高,为沅江抢占洞庭湖经济圈的制高点提供了良好条件。
  --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全市人均GDP7900元、人均财政收入300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缺乏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产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达4%左右,总体竞争力弱。三是洞庭湖区防汛抗灾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仍然缺乏。五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超常跨越的发展定位和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把沅江建设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环洞庭湖经济圈中心县(市),全国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尽快建成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努力跻身全省县(市)综合实力十强。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开源活流、城乡互动、提质增效、超常跨越。
  --开源活流。“开源”即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对外开放,外引内联,优化资源配置,广开门路,广辟财源。“活流”即改革创新,放活生产要素。要坚持把开放放在第一位,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始终不渝地推动经济社会大开放,推进生产要素大改革,强化基础,理顺体制,疏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流通渠道,营造公平有序、流通自如的市场环境,不断放活内源性经济要素,大力引进外源性经济要素,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城乡互动。超常跨越的发展,不是城乡对立的发展,而是城乡互为资源,互动互补,和谐协调的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方针,建立城乡融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
  --提质增效。超常跨越的发展既是速度不断加快的发展,又是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是既快又好的发展,要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过于依赖投资带动,转向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二是从过于依赖农业推动,转向工业、农业、三产业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实现“三个提高”:即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
  --超常跨越。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始终坚持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着力营造超常跨越的良好氛围,形成超常跨越的强大合力。要在直接借鉴、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和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能跨越式发展,快速缩小和先进县市的差距,后发赶超,跻身全省县市十强。
  (三)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带动、民营主体”三大战略。
  1、工业强市战略。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各个产业快速发展。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工业的梯度转移,努力向西部索要市场发展空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力度,扩大工业投入,扩张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推动沅江经济超常跨越发展。
  2、城镇带动战略。在区域发展问题上,实施以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带动战略,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要以把沅江建成环洞庭湖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湿地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加强沅江与周边县市乃至全省的产业链、发展链对接,加快产业集聚,强化沅江与周边县市的共同利益基础,以进一步提升沅江的整体形象及凝聚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环洞庭湖经济圈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
  3、民营主体战略。在所有制发展问题上,实施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战略,真正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遵循“未禁即入”的市场准入原则,逐步引导民营资本进驻国有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我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二次资产重组”的浓厚氛围,推动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培植优势骨干民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团。
  (四)发展目标
  通过农业由“弱”调“强”,工业由“低”调“高”(水平),服务业由“慢”调“快”,实现“GDP、财政同口径收入、农民人平纯收入”三个指标翻一番,尽快将沅江建设成为湖南县域经济强县,力争到201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市)前十强,到201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区县(市)前十强,领跑环洞庭湖经济圈。
  1、经济跨越发展。到2010年GDP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达到15675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5∶3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超过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150亿元,年均增幅达1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7%。工业总产值达到155.7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城镇扩容提质。2010年,城镇建成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50%,新建城区绿化率达到34%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41.5%,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20万人以上。
  3、基础设施完善。2010年,通乡通村公路基本实现硬化,建成比较完善的路网体系;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二湖七路一广场一体育馆”(即琼湖公园、蓼叶湖公园、桔城大道续建、新沅路改扩建、石矶湖大道、白沙大道、S204线城区段、南洞庭大道、沅纸大道西段、美世界商业广场、城市体育馆)建设;农业、通讯、信息、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4、社会繁荣和谐。“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7‰以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70%;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友善宽容的社会环境。
  5、生活富裕安康。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城镇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扩张产业,强化基础,改善环境,和谐发展。
  (一)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地域性经济品牌
  把优势资源精深加工作为壮大地方工业、培育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根本方向,通过龙头带动和资源整合,提升优势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扩大工业规模效益,积极打造具有沅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品牌。到2010年,全市规模企业发展到12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0亿元。
  1、发展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造纸林板、纺织、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通过扩大投入、技术改造、协作配套,全市逐步形成以造纸林板为龙头,以纺织、食品为双翼,以机械、化工为补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方向的产业格局。
  --全力壮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造纸林板产业。重点发展芦苇造纸、木材造纸、木材加工,力争到2010年造纸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28.5%;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重点发展当前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各类静电复印纸、高白度书写纸、胶版纸、双胶纸、不干胶纸等产品;巩固中低档书刊纸、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等产品的优势地位;引进和开发胶印新闻纸、彩印书刊纸、胶版印刷纸等国内市场急需的产品;鼓励发展再生纸等新型工业造纸;重点扶持沅江纸业、金太阳纸业、林源纸业、丰源纸业等企业;整合造纸行业上下游企业,集中资源保重点,控制造纸污染。通过提高芦苇单产、扩大杨树种植规模、引进培育造纸新资源等手段,着力解决造纸原料供应问题。在发展造纸业同时,加速科研开发,重点发展杨木高档装饰材料、高密度纤维板等产品。稳步推进以江钻湘中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依托林业资源,五年内引进1家年加工能力在20万立方米以上的板材企业,加快推进造纸林板产业的优化,实现林业资源向林业产品的转变。
  纺织业。力争到2010年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39%。重点发展苎麻服装、麻类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巩固棉麻混纺织品、高支纱产品等优势产品;引进开发产业用苎麻纺织品、家用苎麻纺织品和其他新型纺织产品;重点攻克麻纺纤维变性处理、定型、染色等关键工艺技术;扶持明星麻业、恩泽水溶布、南洞庭纺织厂等企业;积极稳妥推进纺织行业的资源整合,引导成立麻纺集团,打造行业“航母”。
  食品加工业。力争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22.2%。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和畜禽加工业。积极发展粮食加工业、油脂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重点扶持洞庭食品、金美食品、通威饲料、顺安水产、洞庭鱼米香食品等企业。
  --稳步推进传统工业
  机械制造业。充分发挥沅江机械工业及精密加工业的装备、技术、人才、市场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大机械工业的技改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发展工程车、活塞环加工设备、精密磨床等产品,扶持大汉汽车、宇环实业等企业。力争到2010年机械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31.6%。
  化工加工业。巩固农药、化肥等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低毒高效农药、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扶持赤蜂农化、聚鑫丰、万家丰农药、闽乐化工等企业。力争到2010年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4.8%。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工业。扶持太阳鸟游艇、方邦纤维等企业,大力发展玻璃钢复合材料产品和增强用水泥网状纤维为主的材料工业,积极发展生物柴油、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
  2、做响地域品牌。实施“品牌兴工”战略,通过政府倡导、企业作为、银企合作、部门配合,打造“品牌沅江”。着力将“辣妹子”食品、“泰格·风”纸、“太阳鸟”游艇、“南宏”绿色大米、“通威”饲料、“赤蜂”农药等品牌打造成为全国名牌产品;将“飞涛”起重车、“宇环”磨床、“赤山”电机、“卢青年”米、“万家丰”农药、“林源”复印纸、“洞庭珍珠”首饰等品牌打造成湖南省名牌产品。通过扶优扶强、靠大靠强、嫁接改造等措施,鼓励引导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品牌企业。重点把沅江纸业打造成年销售过20亿元的“工业航母”,将洞庭食品、金美集团、明星麻业、金太阳集团打造成年销售过10亿元的“工业旗舰”,将太阳鸟游艇、江钻湘中木业、林源纸业、共华纺织集团、黄茅洲纺织集团等企业打造成年销售过5亿元的“工业龙头”,将宇环实业等16家企业打造成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以这些产品品牌和品牌企业为依托,推动品牌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加快资源整合步伐,着力构造具有沅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品牌,做实“中国苎麻之乡”、“中国杨树之乡”品牌,努力打造“中国苎麻纺织城”、“中国林板材加工基地”、“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基地”等地域特色品牌。
  3、做强园区工业。按照“思路求新、起点求高、突出特色”的要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优化、扩张、完善园区,实现园区内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用。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经济发展。严格园区准入制度,优化园区工业布局,做好园区功能分区。合理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升园区集聚优势,构筑发展的大平台。通过五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实现产值15亿元,科技工业园实现产值27亿元,尽快实现园区的整合。
  4、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乡镇资源优势,借助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做好“专、精、特、新”文章,大力发展乡镇特色工业。重点主攻龙头型、资源型项目,推动乡镇工业向规模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发展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家,过500万元的企业5家,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引导各乡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建设乡镇工业小区,打造发展乡镇特色工业的平台。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全市发展省级小康示范村5个,益阳市级小康示范村30个,沅江市小康示范村50个。
  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凸现特色”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围绕苎麻、林业、芦苇、水果、粮食、水产畜禽6大主导产业,继续办好六大基地,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六大基地:以湖洲为主的150万亩速生杨木基地;以白泥湖等为主的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新湾、三眼塘等为主的6万亩无公害优质柑桔和小水果基地;以草尾、黄茅洲等为主的3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以南嘴为主的5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以湖洲为主的45万亩优质高产芦苇基地。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35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带、35万亩优质苎麻产业带、南大北堤沿线草食动物产业带、共双茶垸蛋鸭产业带、南大名特优水产品产业带和10万亩优质珍珠产业带。依托资源优势,努力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
  2、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订与国内外质量标准配套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农产品产地、市场、企业建立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三品”认证认定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供给、农产品生产、包装标识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逐步发展有机食品。全面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着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种子种苗、畜禽、植保防疫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苎麻交易市场、洞庭湖水产品市场、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等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销售通道。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作用,引导农民、协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互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和农产品外向度。到2010年,全市各类合作组织发展到280个以上,合作社成员发展达8万人,45%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参与流通。
  4、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重点抓好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搞好城镇公路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确保村村通公路。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按照发展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力争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75%以上。进一步抓好农村水电、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着力解决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力争到2010年,农村路旁、庭院绿化率达到90%,人畜饮用水清洁率达100%,沼气农业模式化的农户达20%以上。加快农民住房建设,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平住宅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其中标准较高的小楼房达60%以上。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不断增加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现代化湖乡新城
  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坚持“中心极化,梯度推进,滚动开发”的城镇发展道路和“突出特色、构造精品”的旅游开发战略,着力将沅江打造成现代化湖乡新城。
  1、完善城镇体系。实施“中心集聚、重点带动”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骨干,村集散中心为网络,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3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1.5%以上,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万以上,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加快编制和修订中心镇发展规划,加大对中心镇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功能。扶持发展三眼塘镇、新湾镇、南嘴镇、草尾镇、阳罗镇、四季红镇、黄茅洲镇、南大膳镇、共华镇、泗湖山镇、茶盘洲镇。按照“交通通畅、生产方便、节约土地”的原则,逐步引导村民住宅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加快农村生活小区建设,推进村集散中心建设。
  2、提升城区形象。中心城区按照“合理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根据“东提、西扩、南拓、北延”的发展思路,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继续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重点抓好桔城大道续建、新沅路改扩建、石矶湖大道、白沙大道、S204线城区段、南洞庭大道、沅纸大道西段等道路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框架;强化重点区域、地段的城市形象和景观设计,以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特色景观等丰富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高标准建设好美世界商业广场、城市体育馆、琼湖公园、蓼叶湖公园,加快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和老城区小街小巷改造,完成石矶湖大堤景观规划和建设,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善城市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完成自来水三厂建设,加快城市电网、通信、天然气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城市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实现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超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业,充分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加强交通、市政、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和现代化湖乡新城。
  3、整合旅游资源。立足于沅江独特的水景资源,以把沅江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全面完成胭脂湖旅游景点的建设,尽快规划并启动南洞庭湿地景区的建设,着力通过一点带动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提高沅江旅游的营销水平,进一步创优旅游服务环境。加强与张家界、长沙、岳阳等地的合作,融“名山、名人、名水”于一体,共同打造“洞庭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整体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亿元,使旅游业成为沅江的重要产业。
  4、加强区域合作。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接受粤港澳沪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互惠互补、联动发展中获得新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依托益沅一级公路和长常高速公路,加快融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积极主动参与长株潭经济圈的经济交流、分工与合作。利用建设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圈的契机,加强与洞庭湖周边县市的分工协作,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市域经济,着力将沅江建设成为环洞庭湖经济圈中心县市。
  (四)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营造投资创业的洼地
  以降低营商成本为目标,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努力把沅江建设成为投资创业的洼地和乐园。
  1、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保重点的原则,加强以交通、水利、电力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城乡交通建设。以人口流动、产品流通、原辅材料运输提供快速通道为目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突出主干公路改造升级、防洪安全转移桥梁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全力构筑市域公路网络。加快港口、航道建设,拓展港口功能,发展内河航运事业。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公路、黄茅洲大桥、港口码头、中心汽车站、农村车站等项目,认真做好草尾大桥、保民垸大桥、沅益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以电力保障有力为目标,合理规划,加快市域电网和第三期农网改造建设,形成安全可靠、适应性强、技术先进的电网。依托资源优势,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开发步伐,推进依托外地电力供给向本地和外地共同供给的转变,积极调整电源结构。继续做好马公辅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加快做好赤山岛220千伏和黄茅洲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完成漉湖风力发电场第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启动东南湖风力发电场和赤山生物质发电场等项目。
  --健全防洪保安体系。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防洪工程、重点垸防洪工程、草尾河道整治、共双茶垸安全转移工程等项目,加快病险堤段的整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防洪保安体系,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安全发展。
  2、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和健全资本市场为手段,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一律向民营经济开放。对民营企业实施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工商、税收、贷款等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发展的平台。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主的正当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民营企业,都要放手发展。对有突出贡献和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带动和促进全民创业。
  --健全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设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贷款担保基金,以股份制形式吸收企业群体和社会资金,组建担保公司,帮助民间投资者平等的争取投资资金。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创建沅江市商业银行,争取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沅江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0%。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步伐,推进资本市场化。鼓励各类企业以股权方式筹集投资资金,以公开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境内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3、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积极创优政务服务,不断完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创优政务服务。加大对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涨价等现象。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代理制等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执法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建立简便高效、公开透明、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服务承诺落实到位。
  --完善中介服务。积极发展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工程、律师、审计、会计、公证、产权交易、咨询、评估、招投标等中介服务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商会、行业协会、行业社团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规范市场、交流信息、培训人才等作用,切实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
  --营造信用环境。坚持诚信立市,深入开展农村、企业、公民、政府四大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营造政府重信用、企业守信用、人人讲信用的浓厚氛围,打造“诚信沅江”。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新沅江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致力打造和谐幸福新沅江。
  1、发展公共事业。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教育强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调整合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基础教育成果。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以沅江职业中专为龙头,以特色职业学校为基础,加大技术工人培训力度,打造“沅江技工”品牌。到2010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
  --发展科技事业。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完善技术市场功能,加快科技信息机构、专利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突出企业科技主体地位,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支持更多企业、行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孵化创业服务中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配套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基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大科普投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血吸虫病防治。积极试点和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中心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院、血防院站建设,恢复和强化农村卫生体系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市、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
  --繁荣文体广电事业。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和建设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乡镇文体卫站等一批文化设施,不断增强文化的造血功能和竞争能力。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选择1-2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做强体育品牌。
  --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健全国防动员领导和工作机构,完善动员平战结合机制。完善国防教育制度,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健全落实战备制度,加大战备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民兵训练基地、战术训练场建设质量。加强通信警报、地下人防工程和市级防空地下指挥所建设。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切实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安全。进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激励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建设和避震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在教育、就业、劳动报酬等方面享有平等权益。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视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老年人活动。重视和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发展统计、档案、图书等各项社会事业。
  2、保护环境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实行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对造纸、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逐步做到污染物排放达标。全面实施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加大“五湖”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城市饮用水资源。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大力营造生态林,提高环境质量,构筑适宜的人居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原则,支持企业开展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落后的工业和生产方式,形成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创建各类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厉行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推进资源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管理,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3、改善人民生活。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扩大劳动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快劳动力再就业市场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进城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城乡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机构,积极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全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
  --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管理范围,加大养老保险费征收和财政配套支持力度。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健全医保体系。积极筹集社会失业保障资金,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进一步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开展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城乡困难人群、受灾群众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基本消灭贫困现象。
  4、健全民主法制。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着力打造平安沅江。
  --强化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群众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保护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权利,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基层自治组织,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依法治市。进一步加强全民普法和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牢固树立依法治市、依法办事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和处理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树立政府勤政、廉洁、高效的形象。
  --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人民内部矛盾防范与调处工作机制,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对治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突出抓好禁毒、禁赌、扫黄和反邪教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社区”活动,着力建设平安沅江。

四、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超常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要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大力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二是要强化难中求进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瞄准“超常规”目标,追求“跨越式”发展,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要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坚决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陈旧条规,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四是要强化全民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致富要创业、发展要创新”的新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贫乐道等思想,鼓励人民敢于闯市场、敢于创事业、敢于冒风险,激发人民创业热情,形成“人人想创业、家家办工厂”的局面,以全民创业推动沅江经济的全面发展。
  2、扩大开放,引进项目。一是大力招商引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大开放统揽全局,运用市场机制,大胆地把外资引进来,让企业走出去;把企业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加强与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联系,着力引进战略性投资者。二是加快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的意识,实行国有、集体、民营一起上,大、中、小型项目齐发展。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社会超常跨越发展。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3、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放活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推进政府行为公开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放活企业。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事的人有舞台。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引进社会力量办事业的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理顺芦苇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芦苇市场。完成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
  4、培养人才,加强党建。大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学习培训、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党政管理人才的建设,加强各种紧缺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养,培育一批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会经营、善管理、身体棒、讲诚信的优秀企业家。制定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同时,要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为民、务实、清廉”,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党风带动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为沅江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宏图凝众志,责任重在肩。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共同为沅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重跻全省十强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